追溯和田玉把件的起源
2016-03-03 11:23 | 來源:網絡資源 | 編輯:來源網絡
從老子的道法自然到莊子的天人合一,中華民族向來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對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充滿熱愛之情,玉文化正是因此形成的最早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一。
00929號拍品于雪濤和田玉籽料鐘馗把件237g
玉把件作為中國傳統玉雕工藝的縮影,代表著玉文化的形神精髓,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他們或隨身佩戴,或閑時摩挲,既可美觀裝飾,也可怡情養性。今天,和田玉把件已經成為玉器中受眾群體最龐大的一類。把件器形豐富、題材廣泛,便于把玩觀賞,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已經成為粉絲無數的百姓類型。
00950號拍品 瞿利軍和田玉籽料采菊東籬下把件253g
追溯玉文化的發展史,中國的玉器出現是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河姆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紅山文化,龍山文化遺址中均有雕刻精美的玉器出土。玉雕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刻品種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華民族就有了玉制工具,商周時期,制玉成為一種專業,玉器成了禮儀用具和裝飾佩件,后又轉為實用器具、陳設和佩飾等。玉本是美石,質地堅硬致密,色澤晶瑩,古人以玉為美好高貴、吉祥如意的象征,更比擬君子之德,于是為表達與玉的愛不離手,古人將玉隨身攜帶,玉便具有了護身、裝飾,把玩等功能,也以此表達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00959號拍品 葛洪和田玉籽料龍把件88g
顧名思義,手把件在體積形態上應以手把得住為宜,有隨身攜帶之便,而它最大的魅力則是隨時隨地的實現人與玉的親密接觸和交流感悟。從史料看,手把件起源于何朝何代并無明確的文獻記載。雖然挖掘出紅山文化時期的紋飾形龍、豬等小件玉器,但因其考證的物品往往是散落在出土的祭祀神品或官服玉飾的零星物件,故無法形成權威的結論。
00953號拍品 和田玉籽料盛境把件100g
從手把件盛行的社會條件看,必須是生產力相對發達,人們對玉的崇拜終于走下神壇,玉的產量相對豐富充足,制玉工藝相對先進,玉器才能以手把件的形式流入尋常百姓家。同樣根據推測,把件的題材種類應該起源于裝飾玉器。裝飾始終是玉器的主要用途,包括玉珠串、手鐲、玉佩等人體裝飾用玉;玉劍飾、玉帶鉤、玉帶扣等服飾裝飾用玉;玉山子、玉瓶、玉爐、玉熏等陳列裝飾用玉等。還有一部分器具玉器也演變為裝飾玉器。器具玉可分為玉兵器和玉工具兩種,玉工具又包括文房用具和實用器具。玉兵器和玉工具是一起發展的,后來有的玉兵器和玉工具又發展為禮玉,這些裝飾玉器和禮儀玉器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去掉其使用功能,使其尺寸便于手盤玩,便是現代玉把件的雛型。
00964方紅根方紅根 和田玉籽料鐘馗把件173g
把件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仿古,仿商周,戰國及漢代,此類玉器大部分從禮制玉器之列衍生而來,造型紋飾刀法和選材上與古代類似;第二類仿明清風格,此類作品大部分有創作性雕刻,以傳統題材仿清明造型,刀法渾厚古樸,線條流暢,神似明清時期作品;第三類以全新理念設計,作品貫穿了作者的情感與思想,個性十足,在表現手法上甚至借鑒融合了西方雕塑技法,使玉雕作品從單一的工過度到藝,更加突出藝與術的完美結合,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2016年1月10日下午13時,北京尚品潤博第六屆中國當代玉雕大師精品拍賣會在北京亞洲大酒店閃亮登場,近百位當代玉雕名家之作現身拍場,其中不乏代表吉祥富貴平安多福的精美把件。作為新一代玉雕藝術家,他們努力創造出一件件玉雕珍品,為人們奉上一場精妙絕倫的饕餮盛宴。
中國的玉器走過近八千年,歷經滄海桑田,無論是玉器的造型、工藝還是題材都在不斷變化,而正是玉雕行業的能工巧匠們,憑著他們非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我們締造了一個手中的玲瓏美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