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玉則剛:玉與瓷雖不同根但卻同族
2016-05-25 14:21 | 來源:網絡資源 | 編輯:玉都小編
?。ㄔ瓨祟}:你造嗎,玉與瓷本是一脈相承)
文/有玉則剛
玉和瓷同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載體,濃縮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歷史、藝術和社會發展。玉和瓷既有大同,也存小異:玉是在大自然中形成的,并被中國人最深刻地理解和運用,被視為大地的舍利;而瓷是中國人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將大自然中的金木水火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美物,并被全世界作為中國的代名詞--China。
我們不難發現,玉與瓷有著諸多的內在關聯,一脈相承。
玉與瓷的形成:
玉的形成是地殼中的巖漿沁入大理巖,并在高溫高壓下孕育而生,它生成的過程完全由大自然“一手操辦”,是大理巖與巖漿的融合產物;瓷的誕生是我們的祖先將瓷土研磨、細篩、與水融合拉坯成胎體、再與瓷釉結合,經過一定時間的高溫孕化,從而完成了從“土到瓷”的脫胎換骨的變化,是瓷土與瓷釉結合的產物。
玉與瓷的質感:
玉的品質評估(特別是和田玉)主要看其油性、細度、凈度、渾厚度。而這些品質主要是由其顆粒細度所決定的,顆粒越細、細度越好、密度越高、質感越好。
瓷器的優劣首先要看瓷質自身的質地:胎體細膩、釉質肥厚、釉面均勻瑩潤。胎體的細度也同樣取決于瓷土顆粒的細度,瓷土越細、胎體越細、成瓷后密度越高、與瓷釉的結合就越均勻,釉面也越瑩潤。
玉與瓷的審美:
玉器和瓷器都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藝術品,深得歷朝歷代皇權貴族文人雅士的熱衷青睞。玉器和瓷器除了造型、題材、構圖、畫工(雕工)等方面的審美大體趨同外,還同樣都會崇尚自然美和瑕疵美。
那些天生完美的和田籽玉根本不需要人為的雕琢,那種渾然天成的自然美會讓人慨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田籽玉的皮色曾被認為是玉的瑕疵,但逐漸被賞識,加以巧妙利用,如今皮色巧雕已經成為和田籽玉作品的主流審美。
瓷器中,窯變作為一種不可預知、無法把控的神奇變化,已經越來越被追捧,其魅力就在于自然。瓷器的冰裂開片原本是胎與釉不同步收縮而造成的瑕疵,而這種無序的幾何線條為表面素雅的瓷器憑添縱橫交錯的自然紋飾,并且已經成為某些窯瓷的典型特征,令人趨之若鶩。
玉與瓷的頂級藏家:
在中國歷史上對于玉器和瓷器發展同時都起到極大推動作用的當屬乾隆皇帝。由于乾隆對玉的癡迷,加之西域玉石之路的打通,乾隆時期玉器得到了前所未有發展,不論是從玉器的數量還是工藝品質都達到了頂峰。
同時乾隆皇帝對瓷器的鐘愛和重視也是前無古人,甚至會下御旨給督陶官唐英,親自為瓷器的燒制提出要求,乾隆時期是景德鎮窯火最旺的時期,這個時代的瓷器也是瓷器歷史上的巔峰。
乾隆成為同時推動玉器和瓷器的史上第一人!
玉與瓷同為中國最為重要的文物和藝術品類,在千百年的歷史變遷中被賦予了博大的中國傳統思想和觀念,匯聚了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玉與瓷,雖不同根,但卻同族;雖是源于中國,但卻已走向世界。